近日,大连医科大学与何氏眼科、沈阳何氏眼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何氏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筑医教产研融合发展新生态。此次合作将加强人才培养、科研领域等方面合作,响应国家战略导向,促进医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刘晓东表示,此次战略合作签约是双方全面深入合作的新篇章,通过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及资金链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人才和科技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辽宁振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何氏眼科董事长何伟表示,何氏眼科一直致力于眼科人才的培养和价值创造,探索构建了医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医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综合型人才;通过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前沿学科带头人,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支持前沿技术转化,打造精准医疗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实现“人才+创新”、“人才+创业”新模式。此次合作将打造新时代校企合作新标杆,何氏眼科将与大连医科大学精诚合作、携手共进,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大连医科大学校长赵杰表示,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医教产研融合新路径,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前身为关东医学院。1949年关东医学院并入大连大学,更名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撤消大连大学建制,大连医学院独立。1969年大连医学院举校南迁贵州省遵义市,建立遵义医学院。1978年学校在大连医学院原址复办,仍称大连医学院。1994年学校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7亿元。学校现有17个党政后勤管理机构,2个群团组织,22个教学科研机构,5个教辅机构,1所中山分院,1所附属卫校,14所附属医院(其中3所为直属附属医院),120余个教学基地。学校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本专科生9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3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464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70余人,副高级职称1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1100余人。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5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部级研究机构,1个部级实验室,1个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11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18个普通本科专业。学校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蒙纳士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巴普洛夫国立医科大学、古巴哈瓦那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高等院校和38个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欧洲合作伙伴占三分之一。学校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布局合理,均为国家卫生部审定的三级甲等医院,总床位3500余张。附属第一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为辽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和医疗急救中心,在东北三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二部住院大楼2002年投入使用,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原附属第三医院划为附属一院,为附属一院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附属第一医院正朝着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院目标前进。附属第二医院是卫生部首批数字化医院示范单位,各项医疗指标逐年提高,2003年成功兼并中国石化大连医院,人性化设计的现代化门诊大楼2004年投入使用,新教学病房楼即将建成,附属第二医院正向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医院目标迈进。两所附属医院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房颤动导管介入消融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脑血管介入溶栓治疗和器官移植等也跨入到国内先进行列。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11月20日举行开工典礼,预计2014年底竣工。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园位于旅顺南路海滨观光带的中段。新校园面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包括学校的主要教学区、生活附属设施区和体育运动设施区等,共有45个单体建筑,北区为学校二期规划项目。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全校师生正在为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奋斗。
学历要求为硕士的岗位。
公司参与招标3076次,招标金额为327784.09(万元),公司参与中标16次,中标金额为222.39(万元),最近项目为:【省本级】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智慧教室设备采购项目招标公告、网上商城D250328135640621210000的合同信息、网上商城D250328145509348210000的合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