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东太初”能够读懂文字、图像,并应询绘画画作。\网络图片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在人工智能框架生态峰会2023上正式发布“紫东太初”全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作为升级后的2.0版本,“紫东太初”不光能读懂文字、图像,还能理解音频、视频,甚至3D模型、传感信号,思考起来更像“真人”。值得一提的是,“紫东太初”不仅实现能力提升,还做到全链条“中国造”,打造出全栈国产化的通用人工智能底座。 2021年7月,全球首个千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1.0就已发布,实现图像、文本、语音三类数据的相互生成。历经近2年的迭代,“紫东太初”2.0除了读懂图文外,还能看懂来自现实世界的影像数据、力触觉、工业传感信号等物联数据,可以像人一样综合运用多种信号进行思考。在人工智能框架生态峰会上,徐波首次对外实时展示了大模型在音乐理解与生成、三维场景导航、信号理解、多模态对话等方面的全新功能,并邀请现场观众与大模型即时互动。 “紫东太初”全模态认知大模型不仅可以透过《月光曲》畅谈贝多芬的故事,也可以在三维场景里实现精准定位,还能够通过图像与声音的结合完成场景分析,现场反响热烈。 据介绍,“紫东太初”大模型目前已展现出广阔的产业应用前景,在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短视频内容审核、法律咨询、医疗多模态鉴别诊断、交通违规图像研读等领域开始了一系列引领性、示范性应用。在医疗场景,“紫东太初”可实现在术中实时融合视觉、触觉等多模态信息,协助医生对手术场景进行实时推理判断。此外,科研团队还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利用“紫东太初”具备的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尝试在人类罕见病诊疗这个挑战性医学领域有所突破。 徐波表示,将“紫东太初”大模型为基础,持续探索与类脑智能、博弈智能等技术路径的相互融合,最终实现可自主进化的通用人工智能。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力自动化研究机构。自动化所现设科研开发部门12个,包括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高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研究中心、空天信息研究中心、脑网络组研究中心、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类脑智能研究中心。还有若干与国际和社会其他创新单元攻坚的各类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另有汉王科技、中科虹霸、三博中自等十余家持股高科技公司。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4年,198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是由国家计委投资筹建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第一任主任是马颂德研究员,第二任主任是谭铁牛院士,现任主任是刘成林研究员。实验室以模式识别基础理论、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以及语音语言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人类模式识别的机理和有效的计算方法,为开发智能系统提供关键技术,为探求人类智力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室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开展模式识别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模式识别领域国家公共研究平台,其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和引领模式识别学科的发展,为我国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技术与人才储备”。
招聘范围主要集中在北京、武汉、广州,主要招聘经验要求为1-3年,学历要求为本科的岗位。
公司参与招标1711次,招标金额为278158.82(万元),公司参与中标214次,中标金额为49569.53(万元),最近项目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货物项目DD25040212525120、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