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持续攀升,光伏电池产业链的原料成本也水涨船高。在金属化环节,受到白银价格高位影响,光伏银浆成本持续上涨。近期,伦敦现货白银价格已经上涨到24.32美元/盎司,涨幅超过15%。面对持续升级的降本压力,实现电镀铜产业化,以“铜”代“银”成为大势所趋。尤其是随着电镀铜技术不断成熟,HJT电池(异质结电池)上下游厂商对其需求量直线上升。近阶段,罗博特科、迈为股份、芯碁微装等头部企业纷纷加大电镀铜产业布局,光伏电镀铜产业化迎来新高潮! 电镀铜的降本提效优势明显。电镀铜是一种完全无银化的颠覆性降本技术,它在基体金属表面通过电解方法沉积金属铜制作铜栅线,进而收集光伏效应产生的载流子。和传统技术相比,铜电镀技术摒弃了昂贵的白银原料,使用铜做电极,实现了完全无银化。这种全新技术不仅可以全面降低成本,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 降低和转换效率的去银化实际方案来看,低温银浆中银粉占据90%左右,其余部分材料为分散性粘结剂和玻璃粉等,采用电镀铜后,电池正面的遮光损失进一步降低,栅线的电阻损耗也全面减少,随着电极与TCO接触得到全面改善,低成本电极制备可以实现规模量产,这为电池金属化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我国光伏电池电镀铜产业是随着光伏产业市场的扩容而同步迈进的。近年来,光伏装机量持续提升,让行业成本压力陡增,而解决HJT电池银浆成本高的痛点,让电镀铜产业发展成为了行业刚需。今年以来,在国内头部企业的带动下,铜电镀战略合作协议多点开花,随着国家电投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同罗博特科、东威科技就铜电镀产业达成战略合作,更多的资源力量得到整合,国内首条
江西海源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福建海源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源复材”,股票代码:002529)是一家以成套机电液一体化装备、轻量化节能制品、新能源为主,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科技型综合供应商,旗下拥有海源新材料、海源智能、赛维电源、扬州赛维等企业。海源复材倡导科技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行业归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装备制造业和环保产业,是全球产品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液压成型技术与装备供应商,是先进制造业和中国创造力的典型代表。 海源复材1988年成立于福建福州,1994年起以液压成型技术进行横向创新,2010年公开发行A股并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2年构筑复合材料液压机及整线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平台,2013年开展3D技术自主研发和商业应用,2015年掌握规模化、批量化碳纤维生产应用并拥有核心技术工艺,2016年完成首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2020年江西赛维电力集团成为海源复材的控股股东,进军光伏产业,2021年为构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格局,迁址于江西新余,更名江西海源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荣获“中国民营500强”“中国建材机械制造20强”“中国液压成型装备制造第一家”“中国陶瓷机械龙头企业”“中国墙体机械龙头企业”“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一等奖”“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 海源复材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宏大、具有一定技术创新水平的产业体系。拥有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所海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所、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复合材料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构筑了产学研协作平台。其中,汽车轻量化业务,满足了高强度汽车零部件的减重降耗需求,并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续航里程的重要突破口。智能化业务(复合材料、墙体材料、耐火材料、建筑陶瓷等自动液压机装备)创造了不胜枚举的“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际垄断”,持续缔造行业辉煌;海源3D业务已实现在教学、工业设计、医疗、民用事业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以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驱动下,开创科技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创新多元化注入新动力,以巩固和发展主营业务的技术引领,不断开拓新的产业链及创新技术,确保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领域的竞争力。
招聘范围主要集中在福州,主要招聘经验要求为1-3年,学历要求为本科的岗位。
公司参与招标4次,公司参与中标8次,中标金额为398.70(万元),最近项目为:碳纤维预成型生产线以及碳纤维车身架组装生产线产业化技术改造、新能源汽车全自动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工艺线产业化项目、2012年第一季度闽侯县建设局《施工许可证》行政审批目录。